主要表現(xiàn)是球隊內外球員之間的對抗以及籃板球的爭奪。 任何技術的運用和改變,都需要在對抗中進行和完成。 因此,要想提高籃球運動員的技術水平,首先要解決對抗問題。 關鍵詞:籃球; 對抗能力; 形式; 內容對抗已成為球隊致勝的關鍵。本文闡述了對抗在籃球運動中的意義、中國籃球運動員的對抗能力以及中國籃球隊與世界強隊的差距。 籃球對抗的內容、形式、要點及提高運動員對抗能力的問題。 關鍵詞:籃球:對抗能力:形式;內容 1 引言 從理論上講,籃球運動不存在接觸和對抗。
但在實際比賽中,身體接觸是不可避免的。 這又是一項允許身體接觸的運動。 國際籃球技術委員會主席鮑爾表示:比賽中80%的身體接觸都是允許的,只有20%是犯規(guī)。 [1]錢成海同志在《論現(xiàn)代籃球對抗問題》一文中說:真正的對抗是在跳球的第一秒開始的,甚至在裁判已經(jīng)把球扔出去、計時器還沒有開始之前。 。 這里的“實際對抗”顯然是指身體接觸。 在談及籃球運動的發(fā)展時,國際籃聯(lián)主席比斯內爾指出:由于球員身材高大、身體強壯,攻防之間身體接觸很多,碰撞也很多,犯規(guī)也很多,這是非常嚴重的。激勵性,并且籃球運動員盡量避免接觸的信念被打破了。 。 美國教練對奧運會兩場比賽進行了統(tǒng)計。 他指出:除了不妨礙球員的輕微、不重要的身體接觸外,兩場比賽中的身體接觸次數(shù)超過了500次。 美國“夢之隊”在第25屆奧運會上奪冠,“夢二隊”在第12屆世錦賽上奪冠,每場比賽都打得很輕松,尤其是奧運會,平均每場比賽都打得非常輕松。這場比賽他們領先對手30多分。 他們的比賽風格是基于努力與對手進行定期和純粹的身體接觸。 他們能夠在強力對抗的情況下順利完成進攻。 這是一種現(xiàn)代的打法,也是一種獨特的籃球風格。 新趨勢。 綜上所述,籃球運動中身體接觸的合法性是無可非議的。 身體接觸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它貫穿于整個游戲。 我們必須正視這個現(xiàn)實。
所以現(xiàn)代籃球比賽是從跳球開始的。 比賽雙方進入實際對抗狀態(tài)。 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無論是有球還是無球。 兩者都無法逃脫對抗的客觀規(guī)律。 如果技術掌握了卻無法在對抗中完成,那么該技術就沒有實用價值。 只有在對抗中完成各種技術動作。 這是一項實用技術。 籃球運動員的投籃技術在實踐中是完美的。 準確率非常高。 但缺乏戰(zhàn)斗能力。 如果在比賽中你無法擺脫防守者,甚至無法接住球,那么準確的投籃技術就沒有意義了。 同樣,如果你彈跳很好,但沒有對抗能力,你仍然搶不到籃板。 防守球員技術很好,但不敢進行身體對抗,同樣沒有防守意義。 2 研究對象和方法 2(1 研究對象:世界錦標賽上世界頂尖球隊之間的對抗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方法: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和資料,了解相關對抗內容, 2(2(2))邏輯分析方法:對相關文獻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邏輯分析和處理3.分析討論3(1)比賽中體形、體能與對抗之間的關系。 3.1.1 體型對比賽中對抗的影響 世界頂級球隊的平均身高呈現(xiàn)出穩(wěn)定上升的趨勢,除后衛(wèi)外,中鋒和前鋒位置的平均身高呈現(xiàn)出持續(xù)上升的趨勢。身高、體重與排名關系密切,[2]從表1第13屆世界男籃錦標賽四強的身高與體重關系可以看出,身高與排名的相關系數(shù)為-0.875。 ; 權重與排名的相關系數(shù)為0.893; 身高和體重與獲得的結果成正比。
這表明。 誰在身體形態(tài)上占據(jù)優(yōu)勢,誰就在對抗中占據(jù)優(yōu)勢,誰占據(jù)上風,就更有可能擊敗對手,取得好名次。 表1 第十三屆世界男籃錦標賽平均身高、體重與排名的關系 球隊名稱 身高[米] 體重[公斤] 排名 身高與排名的關系 體重與排名的關系 俄羅斯 2.03 105.2 1 -0.875 -0.893南斯拉夫 2.02 101.4 2 -0.875 -0.893 美國 2.00 98.1 3 -0.875 -0.893 希臘 1.99 97.6 4 -0.875 -0.893 3.1.2 體能特征對比賽對抗的影響 籃球比賽越激烈,強度越大的對抗。 這就需要運動員具備優(yōu)良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意志品質來保證。 通過對抗訓練和比賽,可以提高隊員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 體能對于運動員掌握技戰(zhàn)術、形成技術特點和戰(zhàn)術風格具有重要作用。 現(xiàn)代籃球比賽中,場地和空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在40分鐘(48分鐘)的對抗中,各種攻防技術必須合理運用、充分利用。 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作為保證,想要立于不敗之地是很難的。 目前,世界頂尖球隊都注重體能訓練。 [3]在發(fā)展一般素質的基礎上,注重專項體能訓練,將體能訓練與技戰(zhàn)術訓練緊密結合起來。 這既保證了運動員有足夠的體力參加比賽,又保證了運動員掌握技戰(zhàn)術。 在對抗中得到充分利用。
比如,參加第25屆奧運會的美國“夢之隊”在比賽過程中仍然堅持體能訓練,讓隊員們全身心投入到比賽中。 他們場均得分115分(場均6分),將對手場均得分控制在71分左右,讓所有球隊都難以抵擋。 世界頂級籃球隊除了在身高、體重上有優(yōu)勢外,無論是小個子球員還是大個子球員,球員都必須具備出色的身體素質,即速度、力量、彈跳、耐力、敏捷等素質,才能適應當代籃球運動高速、強對抗的要求。 據(jù)資料顯示,一場籃球比賽從開始到比賽結束一般需要80分鐘。 一場40分鐘的比賽,隊員平均邁出步數(shù)為9480步,運動員要跑10公里左右,即每分鐘約240步。 速度跑距離約為3公里,其中快速沖刺距離約為1.5-2.5公里。 公里; 當采用主動快速攻防戰(zhàn)術時,脈搏可達34-36次/10秒,50%以上的時間平均脈搏在30次/10秒以上。 [4] 這個強度介于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之間。 ,運動負荷相當大。 因此,籃球運動員必須承受高強度的身體對抗,才能適應高水平比賽的要求。 3(2.籃球對抗的形式和內容。 3.1無球對抗。根據(jù)籃球理論。場上十人。球員參加比賽。一場比賽為40分鐘。進攻和防守各有20分鐘分鐘的控球時間,每個人只控球約 4 分鐘 [5] 根據(jù)這個理論。
在籃球比賽中,每個球員都處于絕對的、巨大的無球狀態(tài)。 現(xiàn)代籃球的對抗性體現(xiàn)在無球進攻和防守的競爭上。 作為現(xiàn)代主動防守,在盯人防守中大量采用錯位、集體對抗、協(xié)防能力強的防守方式。 而攻擊者面臨著這種防御。 以牙還牙采用大面積快速移動。 加強掩護配合和個人逃跑。 抓住一切機會接住球。 合理的進攻和防守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奪有利的位置。 目的是逃避和控制。 進攻的核心是接球。 防守是為了防止對方接球,破壞配合。 而這一切都是面對面進行的,隨時隨地,并且是在身體接觸具有對抗性的情況下進行的。 這場對抗是在移動中發(fā)生的。 對抗的強度是無法估量的,消耗的能量也是無法估量的。 沒有強健的體魄,很難堅持40分鐘的高強度對抗。 雖然無球的數(shù)量絕對多,但目的仍然是接球和防止球被接住。 比賽的結果可能會把無球變成有球,因為球是活的,人也是活的。 球不能在一個人手里。 在球員手中,必須要求進攻方和防守方都具備根據(jù)有球來調整有球或無球的連接技巧。 在無球對抗中,防守者的對抗能力應該是主動的(領先于進攻者)、隱性的、能夠利用隱藏的力量達到不被抓住的目的,而這一切都取決于觀察和判斷,因為以及決心和果斷的行動。 反擊力量可以根據(jù)攻擊者的動向隨時調整自己的位置和力度,以掩護方向。
在正確的防守和對抗的情況下主動運用力量,度過最困難的時刻(時刻)。 例如,在密集的人群中,當幾個球員同時爭奪球權時,應堅決、大膽地采取“敢于進攻”的原則。 這是最有利的放手搶球時機,一定要充分利用。 3(2.2比賽中的有球對抗時間較短,但比無球更直接、更犀利。主要原因是無球變成有球的那一刻,五名防守隊員的注意力都集中了。防守原理現(xiàn)代籃球的特點是,無論采用什么防守戰(zhàn)術,防守球員都會對持球者采取更加主動的防守,嚴格來說,裁判會更加關注。到了與球的對抗時,要求進攻者在對抗中投籃時要充分利用身體對抗部位的肌肉的對抗力量,保持高度的放松和協(xié)調。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準確的射門動作,現(xiàn)代規(guī)則規(guī)定,防守控球球員時,防守持球球員時不考慮時間和距離的因素。 距離只有一厘米,這是激烈對抗的客觀條件。 防守方對持球者采取積極、平坦的防守步法,并允許使用體力對抗進攻方。 最好遠離。 。 否則將判犯規(guī)。 如果進攻方傳球而不投籃,應立即調整為無球防守對抗。
3(2.3籃板球和防身體接觸技術是保證進攻和防守技術有效性的基礎。由于持球球員的防守距離較近,以及搶位和攔位的攻防動作,現(xiàn)代籃球比賽基本上都是以身體接觸為主,單純依靠技術很難輕松準確地實現(xiàn)技術動作,因此只有合理運用身體對抗,將力量與技術動作的運用結合起來,才能保證技術動作的準確性。籃板球主要表現(xiàn)為對抗。籃板球被稱為比賽的“命脈”,因為籃板球的數(shù)量與勝負成正比[6]?;@板對抗是現(xiàn)代籃球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之所以精彩,是因為投籃時,籃板球不屬于任何一方,而是屬于雙方。 如果一方能贏,攻防轉換就靠籃板球了。 因此,搶籃板球是獲得控球權的重要手段。 是增加進攻次數(shù)、發(fā)動快攻的保證。 這是攻防轉換的關鍵。 [7] 當球在空中時,雙方十名球員都有權爭奪籃板球。 在空中起飛。 這就要求選手判斷準確、起飛早、爆發(fā)力強、在空中停留時間長、身體平衡性好。 然而,力量和時機才是球隊貼身防守的關鍵。 球員防守距離逼近,搶位、攔位等攻防動作基本都是在身體接觸中進行。 現(xiàn)代籃球比賽中,僅依靠技術很難輕松準確地完成技術動作。
因此,只有合理運用身體對抗,將力量與技術動作融為一體,才能達到技術精準。 籃板球的爭奪主要表現(xiàn)為對抗。 從地面到太空,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強烈的身體接觸。 球員的身高、彈跳能力和表現(xiàn)主要取決于身體對抗能力。 如果你對抗能力差,你就搶不到籃板。 3(3)籃球對抗的關鍵區(qū)域和人員越靠近籃筐,命中率越高。 這是籃球運動的基本規(guī)則。 因此,兩側始終以籃筐為中心。 距離籃筐越近,投籃命中率就越高。 碰撞的越激烈,就越是劇烈。 [7] 雙方身體接觸對抗的焦點在藍線上,主要發(fā)生在籃下的高大前鋒球員身上。 當務之急是培養(yǎng)和提高內線球員的對抗能力,但我們不禁注意到,隨著籃球運動的發(fā)展,藍下的激烈對抗正在向外擴展。 事實上,也有大量的外線球員沖擊籃下或遠距離進攻。 對抗發(fā)生在籃筐附近,因此提高外線球員的對抗能力也非常重要。 組織進攻或防守最基本的依據(jù)就是盡可能靠近籃筐或者阻止對手接近籃筐,因為距離籃筐較遠。 圓圈越近,命中率越高。 這是規(guī)則,所以籃下始終是雙方比賽的關鍵,也是身體最多、動力最強的地方。 僅僅靠合理的步法來奪取有利位置幾乎是不可能的。 只有合理利用身體對抗,在對抗中搶占有利位置,才能在內線取得優(yōu)勢,讓我方占據(jù)比賽主動。
3.4接觸與對抗促進籃球技戰(zhàn)術的全面發(fā)展。 矛盾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告訴我們“矛盾的雙方是相互基礎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 只有矛盾雙方相互轉化,才能不斷推動事物發(fā)展。 籃球和其他事情一樣,也存在進攻和防守之間的沖突。 攻防交替發(fā)展是籃球運動的內在規(guī)律。 進攻技戰(zhàn)術的發(fā)展促進防守技戰(zhàn)術的進一步提高; 防守技戰(zhàn)術的提高促進進攻技戰(zhàn)術的提高。 對抗可以盡快推動這一矛盾從量變到質變的進程。 對抗可以大大加快比賽速度,提高比分。 從快攻的起跑和得分來看,第8屆男籃世錦賽上,巴西隊的快攻得分占總分的36%,第9屆南斯拉夫隊則占到40%。 到了1990年代,世界頂級球隊的控球率都超過了40%,使得比賽變成了高速對抗。 20世紀30年代,奧運會籃球比賽場均得分為22分; 20世紀50年代,他們場均得分57分; 20世紀60年代,他們場均得分80分; 20世紀70年代,他們場均得分90分。 籃球決賽中,大部分比賽得分超過100分。 [8]這說明進攻技術和戰(zhàn)術有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強隊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大力發(fā)展攻防戰(zhàn)術,將防守的被動性轉變?yōu)檫M攻性、集體性、破壞性、綜合性、多變的方向,大大提高了防守質量。防御。 由此可見,對抗促進攻防技戰(zhàn)術的交替發(fā)展,促進籃球技戰(zhàn)術的整體提高。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 比賽中合理運用身體接觸,準確完成對抗中的攻防技術動作,符合現(xiàn)代打法潮流。 4.1.2接觸與對抗促進了現(xiàn)代籃球運動的發(fā)展。 4.2 提高籃球運動員對抗能力需要注意的問題建議 4.2.1 培養(yǎng)籃球運動員對抗意識 4.2.2 培養(yǎng)籃球運動員對抗風格 4.2.3 進行高強度對抗訓練 4.2. 4 加強體能訓練致謝首先感謝我的導師羅麗在我畢業(yè)論文寫作過程中的細心指導和嚴格要求。 還要感謝謝老師和何老師在畢業(yè)設計時給予的幫助。 在我畢業(y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各位老師為我提供了各種專業(yè)指導和日常照顧。 沒有你們的幫助和關心,我不可能這么順利地完成我的畢業(yè)論文。 我想借此機會向你們表達我的謝意。 您誠摯的謝意。 接下來,我要感謝所有同組的同學。 在短短幾個月的畢業(yè)設計中,你們給了我很多寶貴的意見,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和支持。 我謹向您致以誠摯的謝意。 同時,我還要感謝宿舍的同學和身邊的朋友。 正是在這樣一個團結友愛、相互促進、相互幫助、相互啟發(fā)的環(huán)境中,我才取得了今天的小小收獲。 最后,我謹向我的家人表示深深的謝意。 是他們辛勤地養(yǎng)育了我,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了我無盡的愛、理解和支持,使我始終充滿自信和勇氣,克服了成長路上的一切障礙。 克服困難,順利完成大學學業(yè)。
還有許多老師和朋友給予我學業(yè)上的鼓勵和幫助。 在這里不可能將它們全部列出。 我也謹表示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1]籃球運動中身體對抗的重新認識[遼寧體育科技遼寧體育科技]李愛民,高樹泰[2]籃球運動中身體接觸的簡析[遼寧體育科技]楊曉紅,徐茂一[3]中外男籃進攻能力比較研究國內外男子籃球運動員[沉陽體育學院學報]王書金,王宏[4]現(xiàn)代籃球對抗特點及表現(xiàn)探討[成都學報]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大學]張培鋒[5]我國籃球中鋒身體對抗接觸研究[湖北體育科學學報]蔡德亮[6]對抗條件下對籃球技術的影響因素分析應用效果【濰坊學院學報】耿道熙[7]談籃球中鋒技術與身體接觸的應用[遼寧體育科技]齊浩金[8]提高我國青少年男籃對抗能力的初步研究運動員 培養(yǎng)我國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對抗能力的研究 [山東體育科技] 馬勇 李克克 馬勇 李克克 學校代碼:10653 學號 2003210436 成都體育學院 課題 籃球對抗中的身體專業(yè)運動訓練作者 杜少甫教練 羅麗成績 2007年5月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聯(lián)系本站,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ntaorun.com/html/tiyuwenda/1409.html